近期,全國各省份(省、直轄市、自治區)、計劃單列市陸續發布第五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公示名單,全國累計3671家企業上榜,相較第四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公示數量明顯減少。此次廣東省共有658家企業入圍,入圍數量再創新高,這一變化也使五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總量發生變化,廣東超過原本位居第一的浙江成為榜首。
蘇粵浙上榜數量領跑全國
(資料圖)
自2019年6月,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一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名單公示以來,剔除第一批復核未通過企業、第二批160家未公示企業,五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認定數量已累計達到12668家,從第一批的248家到第五批的3671家,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培育再掀熱潮,進一步催生出各地中小企業活力。
記者梳理發現,按地區分布來看,入圍數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為江蘇(795家)、廣東(658家)、浙江(384家)、山東(300家)、北京(243家)、湖北(217家)、上海(206家)、安徽(129家)、湖南(116家)、四川(109家)。在5個計劃單列市中,深圳以310家的數量位居第一,寧波、青島、廈門、大連分別為69家、39家、25家、12家。
與第四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數量相比,江蘇、廣東的上榜企業數量增幅明顯,浙江出現明顯下滑。其中,江蘇入榜企業數量由第四批的425家增長至第五批795家,同比增長87.06%;廣東由第四批的448家增長至第五批的658家,同比增長46.88%;浙江由第四批的603家下降至第五批的384家,同比下降36.32%。
前四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數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浙江(1073家)、廣東(877家)、山東(764家)、江蘇(710家)和北京(591家),在第五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名單公示后,排名位次就此出現變化。其中,廣東和江蘇位次前移,廣東超越浙江排名第一,江蘇從第四上升到第二。
此次上榜的粵企有何行業特征?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融資促進處處長孫青林表示,從產業分布來看,這些企業在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均有分布,集中在新一代電子信息、高端裝備、前沿新材料、區塊鏈與量子信息、半導體與集成電路、先進材料和生物醫藥,占比分別達到26.14%、14.89%、6.99%、6.23%、5.93%、5.93%和5.62%。
金融撐起專精特新加速跑
廣東為何在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總量上實現“逆襲”?記者從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獲悉,該廳先后出臺《廣東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(試行)》《關于開展“攜手行動”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(2022-2025年)的通知》《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獎補方案》等政策,通過政策引領、服務創新、優化營商環境等,建立完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。
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方面,廣東在全國首推《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掛牌上市融資服務方案》,并引導工、農、交通、郵儲、光大、浦發、中信、浙商等各大金融機構,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出專屬融資產品,2022年以來,各銀行機構累計為超1.1萬家次專精特新企業新增融資超1500億元。
2022年,為更好滿足企業股權融資需求,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推出《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股權融資對接專項行動方案》,拓寬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的股權融資渠道。截至2023年6月末,累計推動101家“專精特新”企業成功上市,IPO在審的專精特新企業70家。
然而,從區域分布來看,全省第五批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,合計644家,占比97.8%,粵東西北合計14家,占比僅有2.2%。在“小巨人”企業累計培育數量躍居全國各省份第一之后,廣東如何通過強化政策供給、梯度培育、財政融資和服務創新等手段,進一步激發全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呢?
孫青林表示,該廳牽頭草擬了《廣東省關于推動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(送審稿),將從強化梯度培育機制、提升技術創新能力、促進數字化轉型、綠色化發展、加強質量標準和品牌建設、暢通資金融通渠道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、強化人才支撐、靈活解決土地需求、助力市場開拓、強化服務支持等11個方面,進一步加大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。
“計劃到2027年,培育超2000家專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業和20000家左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,力爭推動150家專精特新企業上市。”孫青林說。
企業說
此次上榜的粵企如何看廣東的中小企業培育工作?“今年上半年我們進行了大規模擴張投資,把生產線從一條擴張到四條,研發投入去年上半年同比增加了108%。”廣州成至智能機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廖科文記者,他一開始是拿著自己房子抵押開始創業,到逐步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、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,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廣州配套的金融政策。
“金融就是實業的血液,它非常重要。”廖科文說,企業目前的總資產一半可能都是來自銀行的信用貸款,“現在政府不再只是像原來那樣強調對外招商引資,也把目光向內,梯度培育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,想辦法把本地具有優質競爭力的企業做強做大,這一塊我還是比較激動的。”
鵬凱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、總經理王國彬告訴記者,“我們在2011年剛成立的時候,在番禺沙灣只有十幾個人,剛起步就什么都做,在政府的引導下,我們確定了專門化的發展方向,以工程設備化、設備標準化、運維智能化的模式驅動技術產品化、產品工業化轉型升級”。
“2019年的時候,鵬凱環境就成為了全國首批符合《環保裝備制造業(污水)規范條件》企業之一,今年又成為了第五批專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業。”王國彬強調,“我們能夠快速發展,跟廣州的創業土壤是分不開的,這里有各級政府的支持,像稅務局會到我們公司來進行稅收政策的宣講,今年就優惠了一千多萬元,這些對民營企業而言是實實在在的支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