顆粒歸倉,中國飯碗端得更穩了。眼下,除了冬小麥,很多蔬菜、水果還有特色作物也迎來了豐收,因為它們,餐桌的色彩更豐富,我們的營養更豐富,生活的滋味更豐富。接下來,和我們一起從空中視角,看豐富的中國“三夏”。
【河北館陶】種下黑小麥 收獲“黑色”金礦
(相關資料圖)
同樣是小麥,河北邯鄲館陶縣這個基地里的小麥有點特別:小麥粒是黑褐色的。館陶縣今年種植了3萬多畝黑小麥,又是一個妥妥的豐收年。黑小麥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和微量元素,價格比普通小麥更高。好吃有營養,豐收能致富,這樣的產業有前途。
【山東新泰】變廢為寶 麥稈扇來“致富風”
收割機是夏收的主要武器,但傳統麥客也沒有退場。在山東泰安羊流鎮,這片高稈麥就是農戶用鐮刀收割的。秸稈被完整地保留下來,經過14道工序,搖身一變,成了精美的麥稈扇。這一特色產業帶動了10多萬人就業。不少老人在家門口喝著茶,聊著天,就掙了錢。麥稈扇搖啊搖,搖來夏日涼風,也搖來致富風。
【福建華安】千畝梯田插秧忙 “大地指紋”美如畫
“手把青秧插野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。”有了依山而造的梯田,丘陵和山地也能大面積種植水稻。福建漳州湖林鄉石井村千畝梯田,迎來水稻插秧季。農民們嫻熟地犁田、插秧。山川為紙,農人為筆,千畝梯田美如畫,從空中俯瞰,就像鑲嵌在大地上的指紋。農業,是一門技術,也是一門藝術。
【重慶云陽】花椒坐上“小火車” 農業駛入快車道
一路飛翔,來到重慶云陽良民村花椒基地上空。一條軌道隨著山地起伏蜿蜒向前,軌道上的兩輛小車,裝滿了村民采摘下來的花椒。由于部分地塊坡度接近50度,以往人工運輸非常困難。今年年初山地單軌運輸機正式開通,4000米的軌道能實現仰角上坡,安全又高效。花椒坐上“小火車”,現代化農業駛入快車道。
【安徽歙縣】“梅”好生活 繪亮果農富裕底色
酸酸甜甜都是“梅”好生活的滋味。安徽歙縣柘岱村,5000多畝高山楊梅豐收了。果農們采摘、搬運、分揀,新鮮的楊梅將被銷往全國。村里種楊梅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,如今,當地引進優良品種,拓寬銷售渠道,還發展觀光農業。小小楊梅紅得發紫,村民生活甜上加甜。
【廣西柳州】“藕”遇豐收季 “蓮”通致富路
廣西柳州近4萬畝春季蓮藕開始采收了。百朋鎮的這個藕塘里,藕農們手、眼、腳并用,挖呀挖呀挖。只需用池水輕輕一洗,便能露出“白白胖胖”的真面目。因潔白如玉、脆嫩鮮甜,這里的藕又被叫作“玉藕”,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,不光供應國內市場,還將出口亞歐多國。玉藕玉藕,銷路不愁;勤勞致富,更上層樓。
【甘肅】河西走廊頭茬蔬菜 端上大灣區餐桌
南方的玉藕端上北方餐桌,大灣區的食客也吃上了河西走廊的第一茬上海青。在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,農戶們在田間地頭采收蔬菜,手起刀落,裝筐轉運,長三角、大灣區搶著要。這里日照時間長、晝夜溫差大,這些年又搞起了設施農業,先天優勢疊加后天努力,干旱的大西北綠意蔥蘢,河西走廊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蔬菜外繁制種基地。理念一變,黃土成金。
原標題:奔跑的“三夏”·瞰豐收